55世纪新闻中心

【行业要闻】汇聚前沿科技 激发创新动能 促进钢铁行业的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55世纪首页,第六届冶金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2025-04-16 15:03: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响应习在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所强调的“促进钢铁行业的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4月12日-13日,由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碳中和学院联合主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联合指导的第六届冶金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绿色低碳冶金”为主题,共有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400余位代表参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毛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矿业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沈政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燕山大学55世纪,教授刘日平,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日本东京大学教授Kazuki Morita,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Peter Sachsenmeier,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一级科学家张福明,中国五矿集团冶金工程首席科学家叶恒棣,宝武集团首席科学家李红霞,太钢集团先进不锈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民,英国华戚大学教授李祖树,江苏镔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林滔,成都益智科技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超,江苏南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超,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卫冬,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焦树强,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荣等出席本届论坛。焦树强副校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田志凌常务副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钢铁行业正面临技术范式转换的关键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氢冶金技术的加速迭代等,正在重塑钢铁产业的价值链。中国钢铁工业已率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产能超过5亿吨,建成全球最大的全氧高炉和氢基竖炉示范项目,为世界钢铁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未来,中国金属学会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速突破富氢碳循环高炉、近零碳排放炼钢工艺等关键技术,二是推动建立全球钢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三是为行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冯超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以绿色低碳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本届论坛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加剧、碳约束机制逐步收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的背景下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未来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冶金行业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继续强化创新驱动55世纪首页,,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继续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卫冬副校长在致词55世纪,中提到,全球正处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窗口期,“双碳战略”不仅是重塑经济格局的核心驱动力,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届论坛以‌“绿色低碳冶金”‌为主题,聚焦碳热流程创新、近零碳技术、资源绿色利用、超低碳流程再造等七大核心议题,既回应了国家“双碳”战略的迫切需求,也彰显了全球冶金同仁共谋绿色未来的责任担当。北京科技大学搭建这一高水平对话平台,旨在汇聚前沿科技、激发创新动能,为全球冶金行业注入绿色发展的“中国智慧”与“国际方案”。

  论坛期间,毛新平、Peter Sachsenmeier、沈政昌、Kazuki MORITA、刘日平、李祖树、王华、叶恒棣、倪红卫、魏世忠、朱荣、徐春保、李红霞、李建民、常海、王万林、席晓丽、陈瑞润、龙红明、钟云波、朱建伟、李谦、刘承军、张福明、王宝华、张作泰等26位国内外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碳热钢铁冶金流程低55世纪,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有色冶金新技术、近零碳钢铁冶金新技术、资源绿色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超低碳排放钢铁流程再造、冶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以及绿色低碳先进材料七大重要议题依次作了主题报告,探讨了绿色低碳、资源循环、高效生产、前沿制备等领域关键创新技术。

  朱荣主任在总结时表示,本届论坛围绕绿色低碳钢铁冶金的前沿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经验55世纪首页,,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推动钢铁冶金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展望未来,充满信心,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秉持“创新、开放、协同、共享”发展理念,强化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钢铁冶金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搜索